首页 >> 刺毛糙苏

最火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弯梗紫堇屏山紫珠隔蒴苘马桑属小盘木

太空农业网 2022-09-11 16:39:18

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您好!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国内

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比如

作者:佚名来源:国家林业局时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周年。30个春秋就是树木的30个年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程,是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的。被誉为 绿色长城 的三北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生态建设的典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起步。30年前,细叶蓼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国务院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考虑,果断作出在我国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并专门成立了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工程题词 绿色长城 。这是另一种意义的长城,即以树木和灌草营造的立体纵深防护林体系。它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沿北疆边陲,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全长8000公里,宽400 700公里,横穿13个省、区、市,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共551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半壁江山。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倾注了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心血。最早提出建设三北防护林设想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了改变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沙尘暴频繁发生的状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就提出 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多植些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周总理的设想未及实施,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一个重整河山、规模空前的伟大工程由此拉开序幕。1991、1993年,江泽民、李鹏同志两次联名致信三北工程暨防沙治沙大会,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加以研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广大群众、科技人员和其他方面力量,真抓实干 。2006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到三北地区考察,充分肯定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 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下,绿色的面积在三北大地上一寸一寸顽强地扩展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始终是人民。建设之初,挖坑种树,一天的补助仅是两个窝窝头。几代 三北人 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塑造了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 的 三北精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林业部门科学管理,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铸就了三北工程的辉煌。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主要体现在:

构筑了绿色屏障,维护了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坚持 防风固沙、蓄水保土 的建设宗旨,工程构筑了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我国北方国土生态安全体系。30年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其中,陕、甘、宁、蒙、晋、冀6省(区)率先实现了由 沙逼人退 向 人逼沙退 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好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减少年入黄泥沙3亿多吨。

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坚持 以林促农、护农增产 的发展方略,30年营造农田防护林223万公顷,使三北地区57%的农田实现了林化,保护农田1756万公顷。根据科学测算,仅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应一项,就使三北地区年增产粮食约200亿公斤。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总产由0.6亿吨提高到1.6亿吨。2006年全国产粮 十强县 全部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

实现了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坚持 兴林富民、强农固本 的建设目标,既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又兼顾农民的眼前利益,通过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根据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197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立木总蓄积增加了4亿多立方米;发展特色林果业基地369万公顷,年产值达300多亿元,成为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薪炭林、饲料林,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承载了占全国一半牲畜的饲料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320多元。内蒙古以灌木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多家,解决了沙区22万人的就业问题。

锻炼了干部,探索了路子,为我国生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北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三北工程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林业工作的重点由以木材采伐为主开始向生态治理为主转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长期建设实践中,三北工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队伍和技术管理队伍,探索出一条适合三北地区自然规律和区情特点的生态治理技术路线,走出了一条国家引导、群众参与的中海量内容国特色防护林体系建设道路。

三北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全异叶亚菊人类负责的大国风范。三北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挺起脊梁,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在荒漠高原树起了一座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绿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琼梅属全球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 三北精神 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1987空客和波音公司均计划继续增加组装量以反应市场需求年以来,三北局、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 全球500佳 称号。近年来,有70多个国家的元首、官员、专家和学者前来三北考察、访问和学习,给予三北工程很高的评价。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出发,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不懈进行下去,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代接着一代干,力戒浮躁和短期行为。放弃容易,坚持难。坚持需要历尽艰辛的努力和付出,需要 心怀远虑,志在宏图 的抱负和情怀。

启示之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要继续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建设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工程建设流动,真正推进生态建设由部门层面向政府层面、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

启示之三:从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基本区情出发,只有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林业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着力把改善生态同解决群众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兴林与富民相统一。

启示之四:从建设区域林木自然立地条件严酷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山)飞(播)造(林)并举的技术路线,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相结合,才能科学推进工程建设。

启示之五:从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要求出发,不断创新和完善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政策体系及措施,确保建设成果得以巩固。

回顾三北工程建设30年的历程,我们在看到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建设任务。三北地区的有林地面积虽然实现了快速增显脉黄芩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统计,我国49%的规划造林地、83%的荒漠化土地、85%的沙化土地在三北地区,京津地区80%的沙尘暴、黄河流经三门峡的70% 80%的泥沙也来自三北地区。另一方面,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林木的立地条件将越来越差,建设难度也将日益增大。建设成果的巩固,包括中幼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采伐更新和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任务也在不断增大。三北地区依然是我国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性灾害最集中的地区。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没有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三北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一定要继如数据续发扬 三北精神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思路,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向新的目标迈进。

要在全面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完成造林育林9000万亩,修复完善低质低效林、成过熟林900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三北地区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基本遏制,在河西走廊、新疆绿洲、阿拉善等干旱荒漠区建成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实现根本性逆转;黄土高原7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初步建成我国最大的名特优新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以用材为主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平原农区农田林化程度达到70%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绿色屏障作用。

要以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保持水土为根本任务,以产业基地、村镇绿化、更新改造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工程建设由人工措施为主向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造林向造林经营并重转变,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深化体制、机制、科技和政策创新,为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3期)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

更多>>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的资讯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晋城妇科医院哪家好
清河县中心医院就诊评价
新疆性病一甲医院
友情链接